國家統計局今天上午發佈“2013年全國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通報稱,去年,全國外出農民工的生活成本明顯上漲,其中居住成本比前年增長27%。(《新京報》5月12)
  雖然現在全國大多數一線城市的房價並沒有進入所謂的“下行通道”,但是多數城市都感受到了“山雨欲來風滿樓”的走跌寒意。即使是這樣,如果到房產中介看看租房的價格,大多數工薪族也還是能感受到脊背上的陣陣涼意,因為大城市不僅僅是買房的價格讓人咋舌,即使是租房,同樣在價格上也是“高處不勝寒”。
  高房價下催生高房租,房價和房租相輔相成,背後不僅僅是民間資本無處投資的尷尬,更是城市公共服務能力不足給低收入階層所帶來的居住上的“捉襟見肘”。一方面,因為城鎮化的裹挾和大城市工作機會的誘惑,很多新生代農民工“被迫”走入大城市尋找自己的起點和賽道,另一方面很多城市其實並沒有足夠的承載能力來容納這麼多的外來人口進入,於是各個領域的供需不足的矛盾就會凸顯,其中農民工在城市中的居住就成為一個很突出的矛盾而存在。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在2011年所做的一項調查顯示,農民工的住房狀況普遍較差,他們對住房的滿意程度較低。進城務工人員中,有半數左右從事建築業和製造業,這些人主要居住在工地的工棚和集體宿舍中。城鄉結合部、城中村、居民樓地下室、經營場所是農民工自己租房的主要居住地,只有極少部分農民工購買或租住了條件良好的城鎮住房。而在農民工自租的住房中,有80%以上是臨建房或簡易房,這些房子位置偏遠、建築密度大、安全隱患高。
  在這些自己租住的房子中,有些新生代農民工因為對自身生活質量的追求租住了條件稍微好一點的房子,但是也會因此提高了自己的生活成本,同時也就意味著總體收入的減少,這對於新生代農民工融入城市並最終成為市民來說是一個不利,所以當務之急是怎麼盡可能的減少農民工對城市生活居住的支出,讓他們住有所居,而且是比較廉價的住有所居,這是促進農民工增收的先決條件。
  雖然當前很多大中城市都有農民工可以申請公租房的政策,而且公租房大都“價廉物美”,但是這項看起來很美的政策,在現實中想真正吃到嘴裡卻並不容易。配套缺乏、申請過程繁瑣、各種附加條件以及農民工工作的流動性,都導致公租房的性價比實際並沒有那麼高。在這樣的現實面前,如何針對農民工流動性大的特點,及時將公租房的建設和單位住房補貼的發放以及對租房市場的有序管理三方結合起來,進行規範化統籌運作,成為降低農民工居住成本的根本方法。
  我們不能否認公租房以及其他形式的住房保障對降低農民工居住成本的作用,但當前更為重要的是如何通過具體的規定或者法規的形式,對農民工居住條件實行標準化,有據可依,這既是對勞動者生活尊嚴的尊重,也是促進農民工實際收入增長的一條途徑,住有所居,是農民工為城市奉獻青春和汗水之後應該得到的最基本的回報。(聞新)  (原標題:實現農民工增收要讓他們住有所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t37ktwmk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